close

哭臉(一)

  

哭臉(二)

 


◎憑這樣的嘴臉,我也可以去當「孝女白琴」嗎?

 


【小序】母親的告別式算是熱鬧又完滿,天氣也很幫忙(親戚都說母親好心,天氣一定好)。關於母親的身後事,有值得一記之處,不過說來話長,非一時三刻所能完篇,倒是舊作中有一篇相關,先拿來墊檔。原本好像說要請「孝女白琴」來助陣,我們想雖然我們不會像以前的人一樣呼天搶地地哭,但真心的追思更具意義,所以不贊同,還好沒有請。


 

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賣哭


 


    三百六十行裡,「賣哭」也算是其中一種行業吧!由於好奇,還曾經異想天開地要「下海」到這種行業,好好研究一番呢!


    所謂「賣哭」,就是台灣人說的「五子哭墓」,專門在喪葬時,受僱替孝子賢孫哭的。這種行業的興起,有它的歷史背景。在民族心理的層面上而言,中國人講究多子多孫多福氣,生時兒孫繞膝承歡是福氣,死時兒孫團跪哭聲震天更是一種福氣。記得小時候聽大人之間互相詛咒,有時會以「死無人哭」來咒駡對方,可見一個人一生當中儘管福祿壽喜,若死時無人哭,則不算是完美的休止符,恐會死不瞑目。在這種集體的心理認同下,旁人往往以兒孫哭得夠不夠力來判定孝不孝順,尤其是當媳婦的,不管與公婆的關係多麼不好,一旦公婆兩腿一伸,就得呼天搶地、有腔有調地哭,否則就要被指指點點,落個不孝之名。


    生死事大,有些兒孫也的確不捨長輩的離去,傷悼之情化為聲聲哀嚎,倒也是真情流露。只是隨著時代轉移,兒孫的數目不再龐大,加上人們情感的表達習慣改變,擅哭的老一輩凋零,不擅哭的下一代只好請人代哭,於是有了賣哭這種行業。


    第一次見識到這種「哭功」,是在大伯的喪禮上。大伯的喪禮上,我也隨眾哭了一場。待我們親眷都收拾了淚水,我發現那幾個請來的「孝女」們仍哭得起勁,且不似我們哼哈不成調;她們也是披麻戴孝,哭得聲淚俱下。我一時忘其所以,呆立一旁欣賞她們哭。好一陣子後,她們才止住哭調。擦乾眼淚、擤完鼻涕,恢復尋常狀況後,我發現其中一位還挺個七八個月大的肚子。接著她們聊起天來,那個大肚子的竟然說:「我爸爸死的時候,我大哥叫我們不要哭,我們都沒有哭。」不知她們是基於何種理由不哭,我當時只覺得很荒謬,一個父親死時不哭的人,卻選擇「哭死人」這種行業!


    幾年後,我見識到另一場哭功,那是在二伯母的喪禮上。二伯母算是福壽全歸,甫閉目時,堂兄姐請我們不要哭,而要以念佛代替。等到喪禮那一天,哀樂一奏,親眷們免不了繞棺哭一場。二伯母兒孫興旺,大家意思一下,場面也夠看的。想到她生前享福的日子多,我們聊起來都為她慶幸,氣氛莊嚴而不哀傷。突然,麥克風傳來一女子的嚎哭,聲聞十里,有板有眼。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她身上,原來她是二伯母的長孫女請來哭的,她穿著孫女孝服,手持麥克風,唱起獨角戲。除了大哭「阿」,還有一大串唱詞。她的肢體語言更是豐富,有時在供桌前三跪九叩,有時在棺木邊拍打磨蹭,還不時仰天長哭,捶胸頓足。她的聲音哀悽異常,跟歌仔戲中的苦旦有拚;苦旦還只是落難時唱唱哭調,她卻自始至終沒有停,唱得肝腸寸斷的樣子。前後有個把鐘頭吧,我都覺得該頒她一座「奧斯卡金嚎獎」。當她在場中翻天覆地的哭時,正牌的長孫女跪在一個象徵性的位置,默默流淚。


    一般被請來哭的人,一定要哭得有那麼一回事,讓僱請的人覺得「物超所值」,這樣除了原先議定的價碼外,也許還有「演技加給」!就是這兩次經驗,讓我對從事這種行業的人很好奇,想混跡其中,去研究他們的種種狀況。終因自己無法對躺在棺木中的陌生人喊爹喊娘而作罷!再說我的淚腺沒裝「淚龍頭」,無法開關自如,在那種場合中,喪家的龐大親友可都是瞠目在看。唉!那種錢也不是人人都賺得來的。


    台諺:「請人哭,嘸目屎;請人埋,卡親采(隨便)!」請人哭,即使是淚眼婆娑,也非真心,意義不大。父親一生不與人爭,對人和善,他走的時侯,親眷們真心誠意哭他。守喪期間,我們姐妹步至林野,遇到不相識的婦人,她們問明我們是誰的女兒後,哭著說二十多年前,她們因窮困偷砍我們的樹,若遇我父親,只說下次不要再砍就放人了。父親當時一念之仁,招感來發自內心的淚,比起用錢買來的嚎啕大哭,是有意義多了!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康小詩的貓窩 的頭像
    康小詩的貓窩

    康小詩的貓窩

    康小詩的貓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